我要使你们的忧愁变为喜乐(16:16-24)

基督的这一恩赐,是使他们直接走近和参与天父,以永久的喜乐代替暂时的悲痛。

1有关看见天主的困惑(16:16-18);


2忧愁即将变为喜乐(16:19-24);


16:16 - 14:19

第一个“片时”指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亡,第二个“片时”可指祂的复活,可指耶稣的第二次来临,甚至也可指基督因圣神来临而获得的属神异象。因此,“看见”是指借着信德的眼光,透过信德的看见,也就是透过圣子和圣神看见圣父。


或许我们也像门徒们一样,不知道此处耶稣的意思(16:17)。


16:17 - 16:10

门徒们被耶稣刚才所说的话弄糊涂了。我们也是。


16:18

在前一节中,门徒们不明白的,还有耶稣关于祂往父那里去的陈述——显然他们仍然无法理解十字架的整个奥迹。


但这里他们关注的是“片时”。这给了耶稣一个谈论悲伤和喜乐的理由。


16:19

同样的陈述经三次重复。这暗示给读者停下来去思考耶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。与此同时,我们再次看到耶稣对人内心的深刻洞察。


16:20

耶稣暗示,“片时”过后将有事情发生,那会让他们痛哭、哀号——耶稣的死。令人震惊的是,世界将为耶稣的死而“欢乐”——这又一次暗示世界的盲目和审判。


耶稣随即补充说,他们对耶稣死在十字架上的悲伤,将会变成喜乐。十字架令人震惊的死亡,在于它与最初可能出现的相反。


不仅是基督的复活会给他们带来喜乐,而且因祂的圣死、复活与升天(离世),整个生命能在圣神内臻于圆满。


因此,门徒们最初在「痛哭与哀号」中所接受的死亡与失去,本身成了他们喜乐的源泉。祂的死亡是我们生命的必要前提(12:24)!


而“世界”最初获得的胜利和“欢乐”,本身成了其失败的根源。


16:21

耶稣用一个简短的例子来说明祂的观点。祂把门徒从悲伤到喜乐的经历与母亲生孩子的经历相比较。


忧苦是真实的,它被称为“苦楚”。“时间”一词也具有象征意义,因为在若望福音中,它指耶稣死亡的时间。


但是母亲对苦楚的记忆是短暂的,一旦孩子降生,快乐就会代替忧苦。


正如孩子的来临需要经历产痛,基督的圣死所提供的“真实/属灵诞生”之恩也需要经历苦痛。但如同孩子出生一样,苦楚很快就被新生婴儿的更大祝福所消除。


因此,受难日可被称为“Good Friday”(字面意思为:有益的周五),因为之后会有复活主日。


16:22

这是耶稣关于门徒们即将面对的悲伤和喜乐的最后论述。悲伤是短暂的,喜乐是永恒的。


悲伤显然已经开始了——也许随着祂宣告自己即将离开的消息。


“但我要再见到你们”——复活的经验,以及后来祂在圣神内常与他们同在(参14:19-20)。


16:23

在“那一天”,他们将不再需要问这问那,或祈求什么,因为他们将因耶稣的名直接接近天父(对照14:13-14)。


注:在14:13-14,是耶稣俯允他们的祈祷,而在这里是父。


如果“那一天”指的是受难,那么它就结束了耶稣的生命和工程。接下来就是圣神的工程——借着圣神,因耶稣的名,直接走近天父。

16:24

耶稣最后说,他们尚未奉耶稣之名向父祈祷(16:23)。只有基督能使这样“祈求”成为可能。以耶稣的名祈祷,是属于新秩序的一种特权,这新秩序就是他们将随着耶稣的离开和祂回到父那里而进入的。


通过这种祈祷,他们不仅会得到他们所需要的,而且会充满圆满的喜乐。


耶稣以贯穿整个“临别赠言”的一个主题结束:那些参与天主者的祝福。这包括喜乐(15:11)、平安(14:27)、爱(15:10),所有这些都源于天主所赐的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