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、要来的那一位的身份 – 耶稣、羔羊、天主子 (1:29–34)。
A)若翰为天主的羔羊耶稣作证(1:29–31);
B) 圣神为天主子作证 (1:32–34)。
此处的场景是:时为一世纪,以色列在约旦河对岸的伯达尼,在那里若翰因自己的使命和讯息,包括水的洗礼,引起了犹太当局的注意 (1:25)。
若翰的使命主要是为基督作证;
他蒙天主“派遣”,来完成这项任务。
以“天主的羔羊”和“天主子”这两个头衔介绍给世人,让我们想到创22章中的亚巴郎和依撒格的故事。
耶稣来,是通过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拯救世界。
开启和结束这一段落的词,都是 “作证“。
首批门徒(1:35–51)
耶稣终于在登上舞台的中心,祂的身份,作为天主的启示也予以了阐释。
耶稣的门徒们正学习耶稣是谁,做祂的门徒意味着什么;他们受邀“来看看”。
1、 安德肋、无名门徒和伯多禄 (1:35–42)
a) “来看看”:耶稣对门徒们的邀请 (1:35–39);
B) 取名为伯多禄(1:40–42);
2、 斐理伯和纳塔乃耳(1:43–51)
A)来自纳匝肋的“好事”(善) (1:43–49);
B)人子的显现 (1:50–51)。
我们从洗者若翰的公开活动(使命),转移到耶稣的公开活动(使命)
这里是若翰的见证指引着门徒们去投奔耶稣
在对观福音中,是耶稣自己召叫门徒们 (玛4:18–22,9:9;谷1:16–20,2:13–14;路 5:1–11, 27–28)。
若翰和来自耶路撒冷的代表团 (1:19–28)。
“犹太人”一词首次出现在此。
“犹太人” 在《若》谈及71次,而在对观福音汇总仅17次。
其中一半的事件发生在他们反对耶稣及其公开活动的冲突场景中。
同时,有些犹太人以信徒身份出现 (8:31,11:45,12:11), 耶稣自己被撒玛黎雅妇人称为“犹太人” (4:9)。
我们必须在初世纪的背景下理解这一词汇,而非在大屠杀之后我们的背景中理解。
“犹太人”和“以色列人”二者通常都指属于以色列祖先和犹太宗教团体的人。
在《若》中,此词汇经常被若望用来指犹太教及其宗教领袖,其中心在耶路撒冷。
他们捍卫法律条文(5:16), 拒绝接受耶稣的权威和祂的默西亚身份 (9:22), 而且,在否认了祂的王权之后,最终也否认了他们自己身为天主子民的身份 (19:14–16)。
耶稣及福音与“犹太人”的冲突,揭示了耶稣及福音与罪恶人性的冲突。
圣言是光明,在黑暗中照耀。
1:19–20
若翰的洗礼是一件严肃的事,所以派遣了一个官方代表团。
有趣的是,根据路1:5,若翰自己属于肋未支派。
这个官方代表团受派遣,要询问一个特别的问题,即有关若翰身份的“你是谁?” (有关此问题的背景,参阅路3:15)。
若翰回答得很清楚:“我不是基督”,即那位受傅者,人民所期盼和梦想的解救者。
通过实事求是地陈述“我不是基督”,若翰成了基督宣讲员、宗徒和传教士的形象,其目的是把他人从自己身边引向基督。
为犹太人而言,“the Christ”基督这一称谓有着清楚的默西亚之意,但为外邦人来说,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个人名字。
因为对“默西亚” 的不同理解 - (1) 达味式默西亚 – 常被理解为勇士-君王型默西亚, (2) 司祭型默西亚 (看匝4:13;6:6–15),和(3) 向梅瑟那样的先知 (申 18:15–19) – 耶稣没有用此称谓,祂尤其拒绝接受勇士-君王型 (参阅 6:15,18:11, 36)。
1:21
“你是厄里亚吗?” – 在对观福音中,有一种理解是,洗者若翰的使命满全了玛拉基亚先知的预言(拉3:1–4, 23;参阅谷1:6 – 列下1:8,和谷 9:13;路1:17)。但若翰自己从来没有将二者这样联系起来。
“你是那位先知吗?” – 这个问题的背景是申18:15–19,指一位相似梅瑟的先知,且期望在末日来临。
若翰又回答 “不是” ;他不是第二个梅瑟。
玛窦福音把耶稣描述为新的梅瑟。
1:22
对观福音所描绘的若翰的使命,清楚指明若翰是一个先知,谈论即将来临的审判,并呼吁人民悔改。
犹太传统期待一些先知在默西亚来临之前出现 (玛16:14;谷 6:15;路 9:19;加上4:46,14:4)。
然而,若翰对他们所有的问题都回答“不是”。那么他究竟是谁?
犹太当局想要一个具体的答案。
1:23 – 答案引自依40:3
依40 - 66章包括:
(1) 给公元前586年流徙于巴比伦的人希望的讯息,他们将由一名仁慈的异邦国王居鲁士解救;
(2) 上主顺服的仆人将带来拯救的讯息,祂甘愿为人的罪而受苦;
(3) 新天新地的愿景。
若翰宣布后面两项预言的应验。
在若望福音中仅有另一次引用依撒意亚,在12:38–41 (参阅依53:1,6:9–10)。
圣史认为耶稣的使命(工程)正是依撒意亚先知预言的实现。
尤其在若12:41 – 依撒意亚什么时候看见了基督的光荣?在依6:1中所记载的那一年吗?
洗者若翰只是“一个声音“。
”圣言" (道)在他以后要来。
1:24
法利塞人可能是1:19中所谈及的那一代表团的一部分。
法利塞人当时不太可能单独派代表,与司祭及肋未人一同前来。
但作为当时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团体,他们很有可能坚持加入耶路撒冷当局所派遣的代表团,去调查洗者若翰的情况。
在历史上,法利塞人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世纪末。
他们是虔诚党派的灵修继承者,在安提约古-厄丕法乃(公元前175 –163 年)企图废除他们的宗教时,这些虔诚党派起而捍卫 (参阅加上2:42,7:14;加下14:6)。
“法利塞人” 一词,意即 “分离出来者” (希伯来文 “perushim”), 指他们与一切伦理上和仪式上不洁的事物分离。
他们设立了一套口头传统,即“长老传统” ,旨在将古代成文法律规则运用于日后的已变情况中。
犹太史学家若瑟夫斯 (公元37–100 年) 说,在他的时代,有6000左右法利塞人 (犹太古史 17、42)。
显然,他们得到民众的支持,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在犹太会堂中的教导来阐释圣经。
在《若望福音》中,法利塞人是永远警惕和怀疑耶稣的对手。他们监视百姓,并以教导影响他们 (参阅4:1,7:32, 47–52,11:46,12:19,42)。
他们以宗教事务专家的身份出现 (参阅3:1–2,10,7:47–49,8:13,9:16,28–29,40–41)。
1:25
法利塞人特别关注若翰(施洗)此项活动的宗教含义。
他们的问题表明,他们将洗礼视作一种特殊仪式 – 可能与末日及修复(更新)之时有关 (参阅则36:25)。
而若翰亲自为人举行这一仪式。
他从哪里得到这样的权柄? (参阅 1:33)。
1:26–27
一位辣彼曾说:“奴隶对其主人所做的服侍,门徒都要对其师傅做,除了解鞋带。“
在对观福音中,是“水”和“圣神”的对比(玛3:11;谷1:7–8;路 3:16;若1:33)。
而在这里,是若翰和耶稣的对比(参阅路1)。辣彼不允许徒弟们所行的,若翰却认为自己不配去行——解耶稣的鞋带。
但还有另一件事。那些质问若翰施洗的人,不认识已经立于他们中间的那位。
1:28
在耶路撒冷附近有一个伯达尼 (11:1), 那里有玛尔大、玛利亚和拉匝禄的家;而在外约旦(约旦河对岸)有另一个伯达尼,被奥利振(公元231年) 称作贝塔巴拉(Bethabara) – 对这句的不同解读。
后面提到的伯达尼(Bethabara-贝塔巴拉) 坐落于黑落德-安提帕分治区的佩雷亚地方(Peraean)。
若翰在佩雷亚的活动激起了黑落德的敌意,若翰就是在马查鲁斯(Machaerus)的佩雷亚城堡( the Peraean fortress)中被监禁并处死的。
要来的那一位的身份 -
耶稣、羔羊和天主子(1:29–34)。
1:29
”第二天" - 前一天若翰会见耶路撒冷来的代表团。
《若望福音》没有记载耶稣受洗的实际场景。
但目前的场景一定是耶稣受洗几天后发生的。
耶稣在祂受洗到目前的场景期间做什么?
值得注意的是,只有《若望福音》和《默示录》使用了译作“羔羊” 的词 (《默》-“arnion” ,(若)“amnos”) ,作为基督的一个名称(默 5:6,7:17,17:4;若 1:29,36)。
这一陈述的背景可能是:
(1) 创22 – 羔羊的牺牲替代了依撒格的生命(若 8:56),
(2)逾越节羔羊,在圣史有关耶稣受难的叙述思想中(若19:36),
(3) 依53:7,10。
然而,在《肋未纪》中,羔羊从未指向赎罪的奉献(参阅肋14:25)。
“除免” 或 “除去” (参阅希9:28和伯前2:24 – “承担罪过”)。
我们若将此二者结合起来,我们可以说:(1) 耶稣除去了罪过,然后(2) 亲自承担起来。
希腊词“αίῤω” 的意思可以是“除去,除免” (若1:29), 也可以是“毁掉” (11:48-除掉)。
“除免/除去罪过” 出现在《七十贤士译本》(LXX)中 (出 28:38,34:7;撒上15:25,25:28 – 过犯、过错;米7:15 – 不义)。
参阅依53:11–12 LXX – 用的词与希9:28中的相似;伯前2:24 – 承担,肩负。
“罪” 被描述为“世界”的(参阅3:16,4:42,6:51;若一2:2,4:14)。
特指的“罪” 指无信(若16:9),“世界” 全部接受,部分种族、宗教或文化 (若12:32)。
1:30 – 对照 1:15
1:31
法利塞人可以从这一节宗找到他们问题——若翰为什么施洗——的答案。
不同于“犹太人” (1:19)一词出现的频率, ”以色列“ 在此福音中仅出现4次(1:31,1:49, 3:10,12:13) ,且没有负面含义。
你可以问:“以色列”和“犹太人”的区别是什么? (参阅玛2:1)。
1:32
福音作者似乎在假定读者熟悉对观福音传统中的这一事件(对照玛3:13–17;谷1:10;路3:22)。
圣神降在耶稣身上,将也标记为:
(1)依11:1ff中的达味式统治者
(2)依42:1中天主的仆人
(3) 依61:1中传报喜讯的那一位。
据宗10:38记载,在那一刻,天主以圣神和德能傅了耶稣。
我们可发现在此以创1:2,8:8–11为背景 。
圣神“停在祂身上“。
1:33
若翰重复说,自己不认识要来的那一位,而且他如何认出祂的!
我们也听到有关他的洗礼(用水)与耶稣的洗礼(以圣神)的不同(参阅则36:25–27)。
1:34
在对观福音中,耶稣受洗期间,有天父的声音说:”祢是我的爱子” (玛3:17;谷1:11;路3:22)。
这里,若翰自己为父的话作证 - “祂就是天主子”。
若翰所宣称的,福音作者使之成了整部福音的目标 – 引领读者宣称同样的信仰 – 参阅若20:31。
安德肋、无名门徒,和伯多禄(1:35–42)
1:35 - 参阅 1:29
这个“第二天” ,是若翰作证后的。
在叙述的这部分中,谨慎列举连续的几日(1:29, 35, 43, 2:1;对照6:22,12:12), 表明这是基于一个参与者对所描述事件的回忆。
也许, 这位参与者就是若望在1:37所谈及的两门徒之一,他清楚地记得初次遇见耶稣时的详细情形。
那么若翰的其他门徒呢? 他们似乎在若翰去世以前一直是若翰的门徒(参阅若 3:25–26;玛11:2)。
1:36 - 1:29
1:29 – 在以色列前作证(1:31),
1:36 – 在若翰的门徒前作证。
耶稣即将开始祂的公开活动。
在对观福音中,若翰的被捕宣告了耶稣公开活动的起始 (参阅 玛4:17;谷1:14;路4:14)。
若翰“注视”着耶稣走过 。
他终于知道该注视谁。
1:37
这一节描述洗者若翰作证的成果 – 他们跟随了耶稣。
动词“跟随”用来指门徒职分或门徒特征(1:43,8:12,12:26,21:19–20,22)。
他们当然没有领会若翰作证的深层意义,但他们信赖若翰的见证,以顺从予以回应。
他们可能也渴望更多地了解耶稣。
1:38
这是有关天主圣言在世上行动的首次记录。
“转过身来” (参阅玛9:22,16:23;路7:9, 44,10:23,14:25,22:61)不止是身体的动作,
更标志着耶稣态度的一种显著改变,而且之后通常紧随一句意想不到的话。
甚至可以有更多的意思 。
参阅 匝 1:3和拉3:7 - “归向我吧,~~我必转向你们,万军的上主说。"
那两位门徒(以色列人)由洗者若翰归向耶稣的那一刻,耶稣便转向他们。
天主转向祂的人民,回应圣咏经作者的祈祷“上主,求祢归来,尚待何时?”(咏 90:13)。
“你们找什么?” (参阅 18:4, 7,20:15)。在这是三个例子中,耶稣的问题导向一个答案 。
留意“辣彼”一词,为希腊读者作了解释 。
意思是“我那位伟大者” ,但在初世纪,指完成老师培训课程,且获得教师资格的人;
虽然是一尊称,赋予人老师的最高职位(参阅若 3:1)。
“祢住在哪里?” – 这一问题含有他们愿与耶稣在一起,了解祂且跟随祂的渴望。
1:39
耶稣立即以一个邀请回应他们的渴望(领他们吃惊,却是他们所渴望的?) 。
1:14 – 圣言居住在我们中间。
现在,首批门徒能来看看那个居所,并与圣言住下。
这岂不是难以置信的经历!
难怪连那个时间都被确切地记录了下来 - 从清晨到下午4点(第十时辰)。
耶稣在那一天向他们所说的,并未记载下来;但这足以使他们相信若翰没有弄错。
耶稣就是要来的那一位,所期望的默西亚。
这样的大好消息,他们不该保留给自己,而必须要与朋友们分享。
1:40
现在我们只知道在那一天跟随了耶稣的若翰那两个门徒之一,名叫安德肋的。
更有趣的是,虽然西满伯多禄并没有出现在场景中,但安德肋被称为他的哥哥。
圣史再次假设,他的读者已经知道观福音中所描述的这对有名的兄弟。
还有一点值得注意:在《若望福音》中,安德肋与那位无名门徒先于伯多禄去见耶稣。
另一个门徒没有名字,这应该是有意所为。
作者明白很多有关初次与圣言相遇的细节,那他必定知道另一个门徒的名字。
许多学者发现线索,这个门徒就是福音作者自己,因种种原因,他决定保持匿名。
1:41
“他(安德肋)首先去找到了自己的弟弟 ” – 这是非常漂亮的见证。安德肋找到自己的弟弟,并与他分享“福音” 。
“我们找到了默西亚。”
"默西亚“ 这个闪族词汇,仅出现在此处和4:25 。
在新约的其他地方,以希腊词汇 - 基督 - 出现,而此处的“基督”是对“默西亚”的翻译。
此名号表示:
1、以色列的君王(撒上16:6 - 上主的受傅者);
2、大司祭(肋4:3 -受傅的司祭);
3、在一种情况中,扮演先知角色的圣祖们(复数形式 - 咏 105:15 - 我的受傅者们、先知们)。
耶稣是默西亚,且有着三重角色(先知、司祭和君王)。
然而,跟伯多禄一样(参照 玛16:16,21–23), 安德肋也不完全明白他自己所说的话。
1:42
安德肋不仅仅把福音告诉了伯多禄,也把伯多禄带到耶稣身边。
在《宗徒大事录》中,当伯多禄被描述为以耶稣的名行大能之事时,安德肋才满意地看到,正是他将自己的弟弟介绍给了主的 。
每一次在叙述中提到安德肋,他总是把某人带到耶稣跟前(6:8–9,12:22)。
耶稣注视着伯多禄,若翰注视耶稣的方式 (1:36)。
祂知道他的名字是西满,约纳的儿子Simon Bar-Yohanan (参阅玛16:17;若 21:15–17)。
但是耶稣为他改名 - 刻法 - Kepha – 阿拉美语,意即“磐石“。
结尾加了s 的“Kephas” ,是为了适应于希腊读法(格前9:5;迦1:18)。译为 希腊文是 “Petros”(伯多禄), 意思也是“磐石” (参阅玛16:17–19)。
改变名字,表明改变生命。
伯多禄成了基督的门徒和磐石,在此磐石上,祂要建立祂的教会( 参阅玛7:24–25)。
斐理伯和纳塔乃耳(1:43–51)
1:43–44
又一天 – 第四天。
从语法上看,计划前去加里肋亚,并找到斐理伯的,是安德肋(参照1:41 “他先去找到了伯多禄”)。
这样的话,斐理伯就是第二个被安德肋带到耶稣身边的人。
但是,大多数学者假定是耶稣去了加里肋亚。
斐理伯蒙召跟随耶稣。“跟随我”或“跟我来” 是一个命令。
“贝特赛达” 意思是 “渔夫之家”。
位于黑落德·斐理伯境内的革乃撒勒湖东北岸。
我们得知安德肋和伯多禄也来自此镇上。
玛10:3;谷3:18;路6:14;宗 1:13 – 斐理伯总是排在西满、安德肋、雅各伯和若望后面的第五位 – 对观福音没有提供更多有关他的信息。
在《若》,斐理伯经常懵懵懂懂,不懂得耶稣(若6:7,12:21–22,14:8–9)。
1:45
斐理伯找到纳塔乃耳。
若21:2 也谈及纳塔乃耳,说他来自加里肋亚的加纳。
这一名字的意思是“天主已经给予”。传统上,他是十二门徒名单中,紧跟在斐理伯后面的巴尔多禄茂 (玛10:3;谷3:18;路6:14;但宗1:13 有所不同)。 而有些学者认为他是耶稣的许多门徒之一。
比较安德肋和斐理伯有关耶稣的 宣称。
安德肋——我们找到了默西亚。
斐理伯——“我们找到了梅瑟法律书和先知书所记载的那位,祂就是纳匝肋的耶稣,若瑟的儿子。”(此处为直译)
在申18:15–19,梅瑟所谈及的那位先知。
我们也可以扩展章节列表:创49:10;户 24:17;依11:1;耶23:5–6;匝3:8)。
斐理伯囊括了有关耶稣的全部称呼。
这里,我们首次得知耶稣来自纳匝肋,且被称为若瑟的儿子。
圣史再次假定读者已经知道对观福音中的相关故事(玛1–2;路1–2;玛13:53–58;谷 6:3;路 4:22)。
1:46
纳塔乃耳的问题表明,纳匝肋在加里肋亚人中并不享盛誉。
在宗24:5中,基督徒受人轻视,被称为属于“纳匝肋教派“。
斐理伯没有加以争辩,却重复了耶稣对最初的两个门徒说的话:“来看看” (1:39)。
经验可以疗愈偏见。 也许,从纳匝肋能出好事—— 异常出色的好事。
1:47
纳塔乃耳来了,但是是耶稣看见他来了。“一个真正的以色列人,在他内毫无诡诈!"。
以色列,是给雅各伯的名字(创 32:28 ),雅各伯曾以欺骗/诡诈而闻名(创27:35–36)。
在七十贤士译本中, 以上用的希腊词与若1:47 中的一样- “dolos” – 欺骗/诡诈。
纳塔乃耳并不像年轻的雅各伯。
1:48
只有耶稣和纳塔乃耳知道无花果树下所发生的事(参阅创3:7)。
有些学者认为,这里的“无花果树” 象征“家”(依 36:16;米 4:4;匝3:10),甚至象征祈祷、默想和学习的地方。
不管象征什么,它都足以使纳塔乃耳意识到耶稣的身份。
1:49
纳塔乃耳为耶稣冠以两个名号:“天主子”“以色列的君王”,二者皆具默西亚含义。
天主子 - (咏 2:6–7;出4:22–23;申 1:31,36:6;耶 31:9;欧11:1)。
以色列的君王 - (索 3:15;依44:6 - 与天主的关系)。
问题是:纳塔乃耳能正确地理解这两个名号的意思吗?
他将耶稣视作政治和军事上的君王吗?
有关耶稣的君王本质,要在若18:36中呈现出来,在那里,天主的国与罗马的国“相遇”。
1:50
纳塔乃耳为什么相信?
因为耶稣启示出祂独特的一面。
但还有更多面。
纳塔乃耳和其他门徒 – 这里有一个从第二人称单数“你”(50)到第二人称复数“你们”(51)的过渡 – 要见证更大的事——指向耶稣的真实身份。
这里有“你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”,而在若14:12 有“(你们)要做比这些更大的事“。
在作者口中,纳塔乃耳是首个相信了的门徒。
1:51
耶稣的在《若》中的“阿们” 是重复出现的“阿们,阿们”(思高译为:实实在在)。
这表示在其后面有重要的事情。
”阿们" 源于一个希伯来词,意思是’坚定不移的’ 或 ‘肯定的’;由同一词根出现了 希伯来词的’信仰’, ’忠信’和’真理’。
用于礼仪中(参照咏 41:13),表达祈祷肯定能实现。
出自耶稣的唇齿之间,它肯定祂话语的确定性和可信赖性,在希腊语境的教会中没有翻译,以保留祂的“真实声音”,宣告祂的独特权威 。
它本身也指向祂的权威。
耶稣使用这个词,表达出祂以天主的权威说话。圣言言说上主的话语 。
耶稣的话与创28:12相关联;但是,神视在此获得了真意义。
人子是天人中介。耶稣指向自己的十架苦难(参阅若 8:28)。 借着十字架,天堂敞开,天主走近人类,人类与天主和好。
“人子” – 耶稣喜欢用的称呼(参阅达 7:13–14)。当然,耶稣也明白依撒意亚所说的“人子”(依52:13–53:12)。
在耶稣时期,有一些启示性著作,在那些著作中,人子被视为一个先存的天上人物 ,是天主结束世界时的使者,他要打败邪恶,执行天主的审判(哈诺客上46:1–4,62:5–16;厄斯德拉四 13:3–13,25–26)。